瑞昌市忠源煙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聯系人:屈先生13479888068
郵箱:13479888068@163.com
地 址: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老南街88號
網 址:www.www-44552.com
來源:瑞昌市忠源煙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江源冰川
驗收大會現場
中華水塔·巴顏喀拉山
中華水塔·瀾滄江水系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重要的生態功能使其成為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關系到全國的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相關部委給予了政策、資金、項目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2016年8月22~24日他在青??疾鞎r對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確?!耙唤逅驏|流”。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始終將生態保護作為重要責任,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積極組織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全面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厩闆r
(一)一期工程圓滿收官。2005年國務院批準三江源一期工程規劃,實施范圍涉及玉樹、果洛、黃南、海南州和格爾木市共4州16縣1市的70個鄉鎮,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建設內容包括生態保護與建設、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支撐三大類、22項工程,主要包括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黑土灘綜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人畜飲水、人工增雨、生態監測、科研課題及應用推廣和科技培訓等建設內容,規劃總投資75.07億元。十年累計完成投資85.39億元,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保護與建設任務,工程檔案已通過國家驗收,一期工程總體驗收已圓滿完成。
(二)二期工程全面推進?!肚嗪H瓷鷳B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經2013年國務院第3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14年1月10日,召開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大會,標志著二期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抖谝巹潯肥且黄诠こ痰难永m、拓展和戰略提升,是落實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的主要載體,是統籌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區域發展的主要支撐。二期工程規劃范圍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4州21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共158個鄉鎮1214個行政村??偯娣e39.5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6%。主要建設內容為生態保護和建設、支撐配套兩大類24項工程,估算總投資160.57億元。截至目前,國家下達三江源二期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9.83億元,主要實施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黑土灘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濕地保護、封沙育林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農村能源建設等項目,目前各項實施工作正在全力有序推進。
主要工作
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習總書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深刻認識到“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來不得半點閃失?!笔∥瘯浲鯂谇嗪J∥檬稳珪现赋?,保護生態環境是第一戰略、首要責任、緊迫任務。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大要求,必須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做好“綠色”這篇大文章。要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省長郝鵬在省政府黨組擴大會議上強調,要切實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用積極的行動和作為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好的經驗,努力譜寫美麗中國青海新篇章。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部署,自覺肩負起保護生態這一重大歷史責任,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科學開展保護和建設工作,努力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強化頂層設計。黨中央把“生態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也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強調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文明優先的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強化頂層設計,勇于探索創新,先后制定出臺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方案規劃,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作出了一攬子政策制度設計,有力保障了保護和建設的科學規范有序推進。
(二)堅持規劃引領。三江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長江、黃河、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青海省委、省政府著眼大局、立足省情,確立了生態立省戰略,堅持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統一協調,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把三江源生態工程作為青海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作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精心組織實施規劃內容,努力使三江源生態工程成為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示范工程。
(三)加強責任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項目區各級黨委、政府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和轉變牧區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工作責任。青海省委、省政府從2006年起對三江源地區不再考核GDP,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三江源區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省、州、縣都成立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項目區各級領導實行縣、鄉、村、戶分級管理責任制,定期巡回檢查指導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各部門、各行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齊抓共管、合力推進、聚力保護的局面。
(四)強化制度建設。為規范項目建設程序,確保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和效益,青海省政府制定出臺了工程管理、監理、驗收等8個管理辦法和細則。省有關部門和各地先后出臺了23項行業和地區規章、1個綜合工程檔案資料管理規范,并建立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專家庫》,制定了《三江源項目監理工作規程》。認真落實《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為進一步健全工程運行機制,青海省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實施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若干意見》,就加強工程管理、規范項目建設、加強生態移民社區管理、扶持生態移民發展后續產業、健全草畜平衡保障機制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促進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進一步協調推進。
(五)加強工程管理。三江源地處高寒、高海拔區,年有效施工期不足5個月,為此,青海在提前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協同各方力量認真做好年度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的編制工作,為工程有序推進創造了條件。實施中嚴格依法依規辦事,認真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報賬制和公示制等項目建設“六制”制度,確保資金安全和工程質量。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和驗收,各級監察、審計等有關部門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青海省發展改革委專門派出項目稽察組常駐省三江源辦開展專項稽察。省級農牧、林業、財政等責任部門進行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保證了項目建設的質量、進度的有效統一和資金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月通報制度,開展監理“三報三評”工作,及時將工程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督促各地、各部門加快工作進度。強化項目檔案管理,建立了三江源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提高了檔案管理水平。
(六)強化科技支撐。先后開展生態保護科研研究及應用推廣項目96項,其中“三江源濕地變化與修復技術研究”和“三江源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恢復治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制定了黑土灘退化草地分級標準,提出了治理黑土灘的方案,建成了退化草地治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中華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優質牧草本地化擴繁擴育,為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深入開展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生態資產評估,強化監測站點和監測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三江源生態監測和評估體系,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三江源“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成為青藏高原生態監測的典范。
(七)落實惠民政策。為使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牧民群眾,確保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省政府先后拿出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1.56億元,土地購置費7721萬元,加強生態移民社區供排水、供電、道路、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搬遷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10年青海省政府設立了生態移民創業扶持資金,大力扶持生態移民發展后續產業。為保障生態移民基本生活,青海省拿出專項資金對生態移民發放生活補助和燃料補貼,2009年至2015年共發放三江源生態移民生活補助資金75847.3萬元,2007年至2015年發放燃料補助資金18148.96萬元。
(八)創新體制機制。制定了《關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試行辦法》、《關于進一步促進三江源地區易地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和《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設置及管理意見》,率先在三江源地區啟動了生態移民生活補助、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農牧民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教育經費補償等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全面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成立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極大地調動了三江源地區廣大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九)加大宣傳教育。三江源保護和建設是重大生態保護工程,我們聯合中央和港澳等新聞媒體,通過互聯網渠道,采取日常報道、集中報道與專題報道相結合的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的宣傳,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組織人員進村入戶開展保護宣傳工作,同時,編輯了《希望三江源》、《走進三江源》、《大美三江源》、《影像三江源》等系列叢書,開展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專題紀錄片的采編工作,出版發行反映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效的大型攝影專集《神鷹俯瞰的疆域》,將《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效圖文專集》派送國內各大航空公司和青藏鐵路公司廣泛發放來青乘客,通過全方位、廣角度的宣傳,全社會對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項目區廣大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保護三江源生態的群眾基礎進一步牢固。
基本成效
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實施完成后,中科院對項目實施情況組織開展了第三方綜合評估,總體認為: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工程成效突出表現在“五個增”上:
一是水資源總量增加。十年來,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于增加了560個西湖。此外,水源涵養量與2004年相比,由十年前的年384.88億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年408.95億立方米,增幅達6.25%,而且水質始終保持優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受社會廣泛關注的上世紀末陸續干涸的近千個黃河源頭的高原湖泊再現波光粼粼,千湖濕地重生,這些成效的取得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水資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植被蓋度增加。與2004年相比三江源區各類草地的平均覆蓋度增加了11.6%,產草量整體提高了30%。森林覆蓋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目前的4.8%。土壤保持量由十年前的年5.46億噸增加到了目前的年7.23億噸,增幅達32.5%,三江源區草地整體退化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特別是以果洛大武灘和玉樹巴塘灘為主的百萬畝黑土灘治理工程成效顯著,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
三是生物多樣性增強。目前三江源區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數量得到恢復性增加,棲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態精靈”之稱的藏羚羊的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只,斑頭雁數量從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特別是近年來三江源核心區雪豹頻現,各大水域花斑裸鯉等50種高原土著魚類資源明顯恢復,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三江源作為世界高原動植物資源庫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這也是對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貢獻。
四是農牧民收入增加。通過實施易地搬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旅游業等多措并舉,三江源區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困擾三江源地區多年的人畜飲水、群眾用能等困難得到有效解決。目前三江源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65元,10年間年均增長12.4%。
五是發展能力增強。我們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綠色發展,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綠色發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三江源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廣大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幸福指數有了明顯提升,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10年來有近十萬牧民放下牧鞭轉產創業,加快走向了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奔小康的新征程。
基本經驗
三江源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在這樣一個生態脆弱區開展大規模生態保護工作在國內尚屬首次,青海省按照規劃的要求,邊實踐、邊完善、邊提高、邊推進,緊緊依靠廣大干部群眾,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的放矢地開展保護和建設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
(一)堅持科學規劃與科學實踐相結合,始終用生態文明統領整個保護工作。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確立了正確的戰略導向。堅持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統一協調、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在工作中細化保護制度,強化分級監管,全面落實政府責任主體,為實現三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堅持先行先試與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率先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及時制定出臺了11項生態補償政策,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關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從2006年起取消對三江源地區的GDP考核,并將生態保護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綠色績效考核內容。建立三江源生態監測和預警、評估機制,建成了較完善的三江源生態監測系統。成立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開展了多元化生態保護融資。
(三)堅持加大保護與加快發展相結合,實現科學保護與綠色發展相統一。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高原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極大改善。統籌推進生態畜牧業等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科學確定生態保護模式和產業發展重點,實施了減畜禁牧、劃區輪牧等一系列生態治理措施。
(四)堅持政府引導與公眾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群眾在保護工作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政府引導和搭建平臺不斷拓寬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渠道,設置三江源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使牧民群眾積極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的主動性不斷增強,保護的主體作用得以彰顯。同時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組織關心和支持三江源保護的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各界支持、熱情幫助、廣泛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
(五)堅持工程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充分把握自然規律和科學規律。從超載過牧、開墾草原、濫采亂挖、偷獵盜伐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入手強化管理,通過鼠害防治、封山育林、濕地保護、圍欄封育、人工草地建設和天然草地改良等工程措施促進了三江源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速度趨緩,整體退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遏止。
(六)堅持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江源冰川保障相結合,形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有效合力。針對三江源地區科研基礎薄弱、人才隊伍不足的實際情況,10年來重點加強了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的應用性科研項目研究和推廣,黑土灘綜合治理、人工造林、飛機人工增雨等近百項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破解了青藏高原生態治理的技術難題。加強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和農牧民培訓工作,建立科技示范戶,這些措施不僅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同時培養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轉產致富能手,形成了推進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支撐。
(七)堅持輿論宣傳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夯實了生態保護的群眾基礎。三江源區是青海主要藏區,其生態保護工程涉及該地區千家萬戶,是一項富民工程,對確保該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保護工作中青海省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廣大干部群眾和全社會進一步加深對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重大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各族群眾的保護熱情,生態保護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進一步牢固,推進保護的良好輿論氛圍逐步形成,為推進三江源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增添了活力。
基本目標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三江源國家公園,三江源區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完成退牧還草1285萬公頃,治理荒漠化土地20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萬公頃,植被平均覆蓋度提高25~30個百分點,保護濕地面積20萬公頃,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自然保護區得到有效管護,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力爭重點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江河徑流量穩定性得到增強,長江、瀾滄江水質總體保持在Ⅰ類,黃河Ⅰ類水質河段得到明顯增加,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綠色發展更加有效,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全面遏制三江源生態整體退化趨勢,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確?!爸腥A水塔”堅固又豐沛。